早前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CAPS) 舉辦了一場研討會,邀請了來自亞洲和非洲的專家學者分享了關於兩大地區慈善事業發展的趨勢、挑戰與機遇。研討會重點探討了慈善事業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以及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如何塑造了慈善事業的獨特特徵。
文:吳炳軒 @ 香港教育大學實習 學生
捐贈者建議基金 的興起
隨著亞洲地區財富的迅速增長,尤其是在超高淨值人群和中產階級中,慈善事業的熱情也在不斷增加。這些富裕人群不僅尋求傳統的捐贈方式,還積極探索新的捐贈模式。例如,捐贈者建議基金(Donor-Advised Funds)正在亞洲興起。
捐贈者建議基金(DAF)是一種由第三方慈善機構(通常為公益基金會或金融機構)設立的慈善捐贈賬戶。捐贈者(個人或家庭)將資產或現金一次性投入此賬戶,即時享有稅務優惠。此外,捐贈者不必立即決定將資金分配給哪些慈善組織,而是可在日後根據自己的偏好逐步建議基金管理機構將資金分配給合適的慈善項目。隨著亞洲富裕人士的慈善意識和專業慈善管理需求的持續提升,DAF有望在亞洲迅速普及並進一步發揮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數字技術與慈善的融合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逐漸深入慈善領域,改變了傳統募資方式與資源分配模式。數字技術能有效擴大募資影響力、提高慈善資金透明度與信任感,並顯著降低營運成本,強化捐贈者參與感與互動性。
網路眾籌平台(如 Give2Asia、Kickstarter、騰訊公益)、社交媒體募款(如Facebook、Instagram、微信)和行動支付工具(如支付寶、WeChat Pay、Apple Pay)等多樣化的數位科技和平台,使慈善募資變得更加即時、便捷和透明,成功吸引更多年輕群體與不同背景的捐贈者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然而,儘管許多組織希望利用數字技術來吸引捐贈者,技術投資和網路安全仍是重大挑戰。不少機構缺乏必要的資源和能力來安全有效地實施數位化慈善。因此,各界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創新模式,平衡機會與風險,最終實現更高效、透明且包容的數位化慈善生態系統。
政府在慈善事業中的角色
亞洲各國政府對社會部門的影響力較大,既可以通過稅收激勵政策推動慈善事業,也可能通過嚴格的監管阻礙其發展。例如,印度透過《外國捐款管制法》(FCRA)規定非政府組織必須申請政府許可並接受嚴格資金監控;越南則要求外國慈善組織經過政府事前審批和定期報告,資金用途也須獲得當地政府明確批准,這對於一些國際的慈善機構在當地運作也有一定限制和影響。
企業在慈善中的作用
企業在亞洲慈善事業中的角色正在逐漸擴大。許多企業通過企業社會責任(CSR)計畫向社會部門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援助和實物捐贈。此外,亞洲企業家往往通過個人財富和公司資源的結合來推動慈善事業。
文化與宗教的影響 與 捐贈取向
亞洲是多種宗教的發源地,宗教對慈善行為的影響顯著。這種捐贈往往因宗教信仰和社區文化的深厚根基而具有強大的驅動力,這也是他們自我實現的一種方法。然而,宗教捐贈通常較為分散,缺乏制度化,透明度也相對較低。
而亞洲慈善事業另一個特點是地緣性捐贈。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超高淨值人群,捐贈者更傾向於將資金用於支持本地社區或與其個人、企業有直接聯繫的地區,而跨境捐贈則較為少見。
綜合而言,亞洲慈善事業伴隨財富增長而快速發展,富裕階層積極探索如捐贈者建議基金(DAF)等多元創新模式,以更靈活、高效的方式實現社會影響;同時,數字技術的深入融合,透過眾籌平台、社交媒體與行動支付等新興工具,成功提升慈善活動的透明度與參與感,但數位轉型過程中,技術投資和網路安全仍是重要挑戰,但通過加強合作、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慈善事業將繼續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