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STEM教育 發展方向需更長遠
近年創科發展、初創熱潮如雨後春筍,政府亦放大量資源、心力在相關的支援及創科人才培育上。當中在教育層面上面,香港政府自2015年的《施政報告》起,著手關注 STEM 教育的發展,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向本地所有中學、小學提供一筆過 STEM 教育津貼。 …
近年創科發展、初創熱潮如雨後春筍,政府亦放大量資源、心力在相關的支援及創科人才培育上。當中在教育層面上面,香港政府自2015年的《施政報告》起,著手關注 STEM 教育的發展,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向本地所有中學、小學提供一筆過 STEM 教育津貼。 …
一直以來,世界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不均似乎是擺脫不了的詛咒。香港貴為已發展的地區,人均GDP排在名全球頭20位,仍不得不正視其堅尼系數高達0.5的社會現實。打造公平的教育和競爭環境是拉近社會不均,是推動基層向上流的不二法門。 …
香港作為一個理性、共融、包容、多元的社會,成為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在過去數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不斷上升,撇除接近400,000的外籍家庭傭工,少數族裔人口約為263,000千人,佔香港全港人口約3.8%。當中約有三成為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很多人誤以為這些少數族裔是離鄉別井,過來香港賺錢養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但其實很多少數族裔與與我們一樣,前幾代已經來到香港扎根,以香港為家。 …
適量運動使人身心健康,而推廣體育產業對社會有更深意義。印度非牟利組織 OSCAR 以足球來幫助年幼輟學、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重拾學業,重回人生的正軌,並成功獲得國際支持。在香港,社會團體旨在透過體育培訓學生的體魄健康、團隊技能、情緒技能以至提升基層青少年的社會流動力,此舉創新模式又對社會發展及需求有何正面影響? …
「扶貧」不是「派錢」,怎樣整合各界資源,善用社會創新的力量,是近年扶貧救急的新角度。在美國,早在2001年的時候就有大學生到社區收集剩餘食材,將其做成健康食品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並成立「校園廚房」。而在香港,亦有愈來愈多「社區廚房」的出現,與街坊共享資源,甚至善用閒置廚房發展「共享廚房」的食物生產模式,讓基層市民有機會經營小本食物生產生意,到底這種創新的模式是否扶貧的新角度,又能否有效推展呢? …
在 2019 年 5 月,仲量聯行 (JLL) 發表了一份創科地域報告,分析全球 109 個城市的創科特徵。結果當中以亞洲的城市的表現最為突出,五強中包攬了三席,分別是東京、北京和是次交流團的目的地 — 新加坡。 …
新加坡和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使土地開發面臨限制。話雖如此,新加坡政府的土地規劃完善,配合宏大的願景,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要應對未來50年的需求,對抗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
新加坡團其中一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莫過於其完善的城市規劃及房屋政策。不少團友們參與這交流團前,都十分好奇,為何同樣是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卻可以妥善地安排土地用途,又能做到「人人有屋住」、綠化程度高,而且環境一點也不覺得擁擠? …
記得看過一段 TEDx 的演講,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教授 (Dr. Carol Dweck) 分享到在芝加哥一所高中的成績單上,裡面沒有「失敗」這個表述,而是用上 Not Yet 這個表述,它的意思是:「你不是失敗,只是在學習的途中」,用我們的說法,亦是未成功而已。 …
近年,數碼遊牧民族開始興起,人們的工作地方不再規限於自己生活的城市,他們周遊列國,寓旅遊於工作,只要拿著一部電腦,與其工作的公司聯絡,就能邊旅遊邊工作。有些甚至利用自己一門技能,在旅遊的同時,用自己的方法去賺錢。究竟數碼遊牧民族是怎樣運作的呢?當中又會有什麼困難呢?早前 AYF 在香港電台社區廣播計劃裡面,就請來了 KKDay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市場總監 粱珮珈小姐 (Rebecca) 為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