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變大召集!學校領航者在後疫時代的創新策略及角色

教育燃新是一群由香港教育創新者所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他們的使命是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提供更具創新的教育方式,例如嘗試改變現時某些不夠完美的教育制度。他們也知道教育要實行創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只靠教育界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育燃新舉辦了這次跨界共學計劃,希望可以和各界的人士共同思考和研討創新的路徑。

文:Nicole @ D-Generation 社區創新大使計劃;圖:教育燃新 Facebook

這場 教育創新研討會 第一節研討會的主題為「學校領航者在後疫時代的創新策略及角色」,主要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的校長或教授來分享他們對於現時和未來年輕一代教育制度的見解和遠望。

三大要素,令中學生保持身心健康

第一位和我們分享的是何玉芬博士,她是現任迦密愛禮信中學的校長。她提出在一間中學要實行教育創變的確是很不容易的,而單靠校長的能力是明顯不夠的,所以怎樣令到一間學校的整個團體包括老師一齊肯嘗試一條新的路才是目前遇到最大的難題。針對這一點,何校長也為我們分享了她的一些心路歷程,關於她作爲一名校長想為學生做的事。第一件事是課程的更新,這位校長希望能設計一些具有創新意義的課程而同時可以兼顧和平衡到中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例如她想到的便是在學生忙碌的上課時間表中騰出一些時間給有興趣的學生玩音樂,令他們放鬆身心。第二點是個性化的學習機會,她認爲每一位學生都是與衆不同的,亦都有屬於他們不同的潛質,所以這位校長贊成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將來想行的路並為之學習不同的知識。她提出的最後一點是學生的社會情感需求和幸福感,例如讓學生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現時的中學生因爲要面臨公開試的壓力,往往很容易陷入焦慮、負面的情緒中,但只有當學生的心靈是放鬆和平靜的,他們才能更好地去探索並建立自己未來想行的路。

在分享會的最後,她也總結出令學生可以好好生活的3點重要因素,分別是:

1. 學會建立人與人的聯係感

2. 覺得自己現在所學和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

3. 看到自己的未來是具有希望的。

何校長也深知現時在學校創造一個這樣符合預期的學習環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她希望各界的人士可以一起努力為香港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身心健康。

學生應該如何去適應世界的變化?

第二位為我們分享的是梁敦瑜女士,她是現任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的校長。蔡榮星小學是一間2018年才成立的新校,所以梁校長坦言這間小學比起其他傳統的學校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改變和實行創新教育。她想改變的原因是她認爲我們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例如持續三年的疫情已經令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很多不能預料的變化。現在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模糊性,和複雜性,所以令小朋友們學會適應和有能力去面對這些變化至關重要。梁校長提到他們學校最大的一個願景便是讓小朋友們都可成爲明日領袖。這裏的領袖並不是指工作特性,而是個人素質,包括視野廣闊,良好的公民意識,適應世界的能力,和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為達成這一目標,梁校長稱他們學校嘗試在孩子們的學習時間表上創造出更多空間,例如在下午時段加一些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可以發掘更多興趣和學習到更多知識。在分享會的最後,梁校長也總結到令一間學校改變是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的,所以如何令老師團隊感受到教育創變的緊急性從而萌生一致的目標是他們現在所努力的方向。

爲何文憑對於現時年青人如此重要?

最後一位講者是趙永佳教授,他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的聯席總監。趙教授主要為我們剖析了文憑對於年青人的重要性,因爲他認爲在現在的時代,學歷往往是畢業生能否謀得較好職業的決定因素。香港的學生一般有兩條起跑綫可以決定讀不讀得上大學,第一是社會經濟地位,例如他們家庭的背景和收入,而第二便是學生自己本身的天賦和能力。根據趙教授向我們展現的研究數據,如果學生在這兩點起跑綫都有較好的表現,他有極大的可能性升入大學,反然之,兩樣都不夠的同學基本沒有機會入到大學。

升不了大學意味著他們或許只能帶著中學文憑出社會工作,而收入對比其他高等學歷的人自然是很微少的。在面對世界預料不及的變化時,他們也會比其他人遇到更多挑戰和危機,例如在持續三年的疫情中,首先面對失業危機的往往都是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所以如何配合學生們不同的志向並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路給他們也是學校現在應當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今次研討會分享的三位講者都表達了相同的宗旨和目的,便是認同教育創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何以學生爲本,實現自主學習、正向教育、課程創新、多元出路等都是現時學校和教育界需要考慮並嘗試達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