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 是應付香港高齡社會的好方法嗎?

根據《香港人口推算2009–2064》報告,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由2014年的15%,在二十年後上升至總人口的30%。香港出生率低及平均壽命延長正正是老化問題的主要原因。而人口老化會帶來很多不同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健康」。到底現代醫療科技是如何改善人口老化的健康問題?

早前 AYF 在香港電台社區廣播計劃裡面,就著醫療科技這個議題,就訪問了 MedEXO Robotics 公司創辦人禤彥勳先生 (Denis)。Denis 是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碩士及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並在倫敦帝國理工學完成了理學碩士研究學位,其公司研究「抑制帕金森病所引致震顫的可穿戴式機器」的產品,當中一個有名的項目,就是其機械手,透過機械手的輔助裝置,希望能幫助老人家,或者帕金遜症(Parkinson)的病人更加容易用手部做活動。

非醫療領域人員,普通市民能否為醫療科技領域作出貢獻?

談到「醫療科技」,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一項崇高且高難度的領域。非醫科專業人士又如何能從事這個需要擁有足夠的醫療知識的領域呢?如「機械手」這樣需要對人體手部結構擁有充分瞭解的輔助裝置,非醫科專業的 Denis 又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所謂「醫療科技」,包含範圍很廣。無論是在做手術、吃藥相關的層面上,還是在監測、早期診斷相關的層面上,以至更為前期,在生活、家居相關的層面上,都可以屬於「醫療科技」。Denis 在節目裡面就提到他現在所從事的工作無需深入到做手術和化驗藥物這類醫療的層面,反而是更加「落地」,從我們日常生活上遇上的健康情況切入,再去瞭解和探討整個醫療架構和問題,然後再以非醫療手段去解決醫療問題,當中科技是一個很大的助力。

舉例說,Denis 所創造的「機械手」,其想法就是他發現帕金森病人不時會手震,吃飯喝水用手不便。Denis 於是就想到創造出「機械手」來輔助帕金遜症病人更好活動手部,但這科技本身是不能治療帕金遜症病人的病情的,而是以非醫療手段去解決醫療問題。

如何透過科技改善醫療系統?

面對藥物這個問題,很多時候長期病患者每一次看醫生都會一次性得到幾個月的藥,然而藥的種類不止一種,而是十多種。當他們回到家,面對這麼多藥物的時候,又有誰去照顧他們吃藥?到底會否吃錯藥?是否準時吃藥?

現時香港的醫院只負責開藥,並不存在「醫藥分家」的制度。面對以上問題,醫院沒有能力改善這種情況。然而外國有「醫藥分家」制度。例如:英國的醫療系統中,當地人在外到藥劑師處配藥,藥劑師會在不同的小格子裏放不同的藥。比如說,早、午、晚、臨睡前4格藥,一個星期7天可能有7格。每格有每個時段要吃的藥。當病人要吃藥的時候,那一格裏面的藥物則需全部吃完。這種制度能有效管理病人的用藥情況。

基於醫療系統架構上這一方面的缺陷,Denis就發起了另一個項目,希望通過引入「醫藥分家」制度的概念,透過科技,以電子版本的形式加以應用,能幫助使這個架構上的缺陷填滿一點。這個電子版本的藥盒設有監測制度,能夠透過藥盒蓋的開關情況來推斷病人是否按時吃藥。如果時間到了病人還沒有行動,可能病人的盒子會震動,以此提醒病人吃藥。有關的應用程式也會通知病人家人其吃藥情況,方便跟進。

醫療科技是應付香港高齡社會的好方法嗎?

現在很多人提倡「預防勝於治療」。其中,最值得討論的題目就是「預防醫療科技」。「預防醫療科技」指我們可以利用科技,如:穿戴式監測裝置,來監測身體各項指標(血壓、心跳等)。透過類似的裝置,我們就能成為自身健康監控員,隨時瞭解自身健康狀況,遇見健康問題就能及早處理。

長遠而言,人口老化會產生社會結構、未來生產力、和增加醫療服務需求,對未來的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的問題。同時,對長者醫療產品的極大需求或會引領新一輪的創業潮。朝著醫療科技的方向,我們如何透過科技來推動社會進步呢?希望Denis的訪問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以上內容均屬嘉賓訪問之意見,與本會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