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辭職」浪潮下,社創機構 應該應如何應對?
社福機構員工流失率高,是不爭的事實,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 的《非政府組織(NGO)薪酬調查 2018》,參與機構整體員工平均流失率為19.7%,在疫情的影響下,雖然未看到最新的研究,但觀乎整體社會的發展,都會知道員工流失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
社福機構員工流失率高,是不爭的事實,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 的《非政府組織(NGO)薪酬調查 2018》,參與機構整體員工平均流失率為19.7%,在疫情的影響下,雖然未看到最新的研究,但觀乎整體社會的發展,都會知道員工流失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
數碼轉型不單是近年熱門的題目,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早在疫情之前,世界各地政府就為此準備,舉例說,泰國政府自2016年開始推動「泰國4.0」的計劃,期望可以透過創新轉型,為他們的經濟注入新的動力,並積極提升創新與科技產業。而新加坡政府早在2014年11月就已宣布啟動智慧國家發展計劃(Smart Nation Initiative)。 …
在新學年下,學校未能恢復面對面的授課,此時此刻,使用電腦學習變成常態,不同階層學童的學習進度差異,就變得更大,基習學生電子學習資源不足的問題就顯得更為逼切。
最近在翻看世界銀行經濟學家 Martin Ravallion 在 2016 年的演說,裡面提到不少關於扶貧政策的反思,在現時疫情全球肆虐的情況下,有關的分享就顯得更為有價值。 …
近年創科發展、初創熱潮如雨後春筍,政府亦放大量資源、心力在相關的支援及創科人才培育上。當中在教育層面上面,香港政府自2015年的《施政報告》起,著手關注 STEM 教育的發展,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向本地所有中學、小學提供一筆過 STEM 教育津貼。 …
一直以來,世界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不均似乎是擺脫不了的詛咒。香港貴為已發展的地區,人均GDP排在名全球頭20位,仍不得不正視其堅尼系數高達0.5的社會現實。打造公平的教育和競爭環境是拉近社會不均,是推動基層向上流的不二法門。 …
香港作為一個理性、共融、包容、多元的社會,成為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在過去數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不斷上升,撇除接近400,000的外籍家庭傭工,少數族裔人口約為263,000千人,佔香港全港人口約3.8%。當中約有三成為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很多人誤以為這些少數族裔是離鄉別井,過來香港賺錢養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但其實很多少數族裔與與我們一樣,前幾代已經來到香港扎根,以香港為家。 …
適量運動使人身心健康,而推廣體育產業對社會有更深意義。印度非牟利組織 OSCAR 以足球來幫助年幼輟學、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重拾學業,重回人生的正軌,並成功獲得國際支持。在香港,社會團體旨在透過體育培訓學生的體魄健康、團隊技能、情緒技能以至提升基層青少年的社會流動力,此舉創新模式又對社會發展及需求有何正面影響? …
「扶貧」不是「派錢」,怎樣整合各界資源,善用社會創新的力量,是近年扶貧救急的新角度。在美國,早在2001年的時候就有大學生到社區收集剩餘食材,將其做成健康食品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並成立「校園廚房」。而在香港,亦有愈來愈多「社區廚房」的出現,與街坊共享資源,甚至善用閒置廚房發展「共享廚房」的食物生產模式,讓基層市民有機會經營小本食物生產生意,到底這種創新的模式是否扶貧的新角度,又能否有效推展呢? …
在 2019 年 5 月,仲量聯行 (JLL) 發表了一份創科地域報告,分析全球 109 個城市的創科特徵。結果當中以亞洲的城市的表現最為突出,五強中包攬了三席,分別是東京、北京和是次交流團的目的地 — 新加坡。 …
新加坡和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使土地開發面臨限制。話雖如此,新加坡政府的土地規劃完善,配合宏大的願景,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要應對未來50年的需求,對抗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