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 創新服務學習中心(CISL)五周年慶典 活動回顧

香港浸會大學 近期積極發展體驗式學習,並在2018年的時候成立「創新服務學習中心」(CISL),推動不同的服務學習項目,以讓學生認識社會不同的議題,並發揮創意解決問題。

文:Liya、Magda、Serena @ AYF interns

圖:香港浸會大學創新服務學習中心、網上圖片

早前 CISL 就舉辦了五周年慶典,並以「Transforming Through Service & Innovation」為主題,舉辦了一連兩天的活動。活動首日他們就邀請到兩位來自不同地域的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對當前和未來與創新服務的見解和願景。

(圖片來源:UTS)

第一位和我們分享的是 Verity Firth 教授,她是悉尼科技大學的副校長。 Verity 教授負責該院校的整體策略,包括社會正義與共融,致力提升大學作為社會機構的角色及影響力。

Verity Firth 教授也分享到傳統的學術轉移模式已經過時,教學不應停留在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研究、教育和實踐為社區做出貢獻。

事實上,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全球變暖、衰弱性貧困、種族歧視和物價上升等問題,大學的角色正在敦促改變。

悉尼科技大學 (UTS) 的 社會創新之道

UTS 相信大學作為公共機構,負有通過研究、教育和實踐為社區做出貢獻的重要責任。「社會正義的概念是悉尼科技大學核心和宗旨的關鍵,我們致力於推動校園以外世界的社會創新。」這就是 Verity 教授提倡社區實踐獎學金的原因,這是一種允許通過不同動力的相互作用共享知識的教學模式。 她談到了大學與當地社區之間互惠互利關係的重要性。

她介紹了目前在她的機構中實行的「社會影響框架」— 一個可以改變和改善大學更廣泛文化的共同目標清單,這種目標的起草過程首先要經過 1) 諮詢小組、2) 工作小組、 3) 指導小組

這種以資產為本的 社區發展 的思考角度,就像是半杯水的原理一樣,強調我們需要從資源的角度思考社區的發展,而不是執著於社區的「問題」。換個角度說,就是要了解社區已經做對了什麼,而不是做錯了什麼。再通過具體的目標相關指標,可以看到最初的目標是否已經實現。而 UTS 的 「社會影響框架 」效果的信息與所有學生和教師共用,保持完全的透明度,讓每個人都能監督其進展。

共同設計的目標:與社區一同創新

第二位和我們分享的是 Brezestrzelski 博士,她力求通過設計賦能他人。 通過培訓和經驗,她從一名生物工程師轉為設計師。 她現在通過 IDEO U 和 d.school 指導全球學習者,其中包含企業及設計圈的人士。

在分享中,她詳細介紹了共同設計的理念,強調「與人設計,而不是為人設計」的想法。 為了公平的協同設計,她提出了應在以下階段採用的不同考慮因素:
1)共同設計前期;2)共同設計中期; 3)共同設計後期。

大學創新之道:共同設計需注意事項

在進行 共同設計前期,自我工作、歷史背景 需要優先考慮。 可以提出諸如「我對這個主題有任何偏見或假設嗎?」或「我應該事先了解有關歷史的重要細節嗎?」之類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理解手頭問題的需求和角度,提出並了解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

活動的第二日一眾參加者有機會親身走進 土瓜灣社區,透過走訪的形式認識社區不同的議題

在共同設計中期,Brezestrzelski 博士優先考慮在嘗試共同解決問題之前將人與人聯繫起來。 她回憶起她曾經參與的一個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她和她的同事們在開始工作之前通過幾場籃球比賽建立了聯繫。 她認為,同事之間的社交關係越好,共同設計的過程也會更順利,以及共同設計的產出就越好。另一件要記住的重要事情是約束個人的權力。在沒有頭銜的環境裡面,其實更有助設計的過程進行,因為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平等、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用受到身份的限制。

而在共同設計後期,感恩和認可參與者的貢獻對於鼓勵他們未來有更多、更深入的參與亦十分重要。

總的來說,兩位嘉賓都有相似的理念,希望通過服務和創新進行轉型,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影響力,而是次 香港浸會大學 創新服務學習中心(CISL) 的活動,就正正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大學與社區的關係,以至 大學生、社區參與者 於推動 社會創新 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