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 指運用嶄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包括三大元素:新意念 (novelty)、創業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和普及大眾 (diffusion)。近年香港亦多了非政府機構以至企業推動「社會創新」,透過公共或私人資金,以種子基金或孵化器形式,推動更多本地年輕人參與研究,為香港發展出謀獻策。
根據立法會研究數據,香港在稅局註冊獲豁免繳稅的 慈善機構,於 2020 年已有近 10,000 家,較2001年增長了168%。而根據稅局最新的資料,截至2023年年底,香港註冊慈善機構的數目更超過 15,000 家,可見慈善行業在香港的發展愈來愈普遍。
事實上,香港擁有悠久的 慈善事業發展 歷史,不少傳統的機構近年正推陳正新,推動更多新的服務,新興的機構也嶄露頭角,近 20 年也多了社會企業參與。在這個情況下,要推動非牟利組織、社企發展,筆者認為提升從業者的能力以及推動跨界別合作對於提升慈善事業生態圈尤為重要。
在提升從業者能力方面,我們機構的共同創辦人去年就參加了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瑞銀集團 (UBS),共同推出的 可持續與社會創新領導培訓課程(HKU-UBS Sustainable and Soci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Programme, SSILP)的時候,就有幸認識到不少業界的代表,不論是「黑暗中的對話」在疫情下的轉型之路,抑或是新興社企「軟餐俠」為咀嚼及吞嚥困難的人士提供具質素的用餐,都帶來了不少啟發。
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導師回饋以及提案大賽 (Pitching),讓學員有機會共同學習、合作發展。 而加強跨界別合作,協力解決逼切而重大的問題,也是近年社會價值投資的一個發展方向之一。SSILP 現正招募2024年的學員,如欲了解詳情,請登入網站www.ssilp.hk。報名截止時間為2024年2月7日。
世界經濟論壇就提出了一項名為Giving to Amplify Earth Action (GAEA)的倡議,聚集了不同的慈善家、公營機構和私人企業攜手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風行全球的 TED 大會策展人Chris Anderson 早幾年就開始籌辦一項名為 Audacious Project 的項目,邀請全球的社會創新工作者提交破格而有效的方案,為各種不同的大議題提出解困之道。
而《亞洲社會創新獎》則是首個在亞太地區推廣社會創新和促進交流的初創企業比賽。該比賽於 2008年 由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發起,為參與者提供展示計劃、拓展人脈網絡和資源的機會。舉辦多年來至支援了多個不同亞洲地區的170多家有潛力社企。上屆香港區參賽者就包括有:收集剩餘麵包升級再造成啤酒的《Breer》、以及結合人工智能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貝智人工智能 Bridge AI》等,分別應對香港的環保及特殊教育方面的挑戰。今屆賽事以「人人有橋,齊齊集橋」為主題,聚焦生活、居住環境、教育、氣候、社會共融等議題,由即日起至1月31日接受網上報名,入圍者可獲專業導師指導;勝出者除獲一萬元獎金,更可代表香港出賽,與參賽的其他地區代表一決高下。
香港作為一個慈善之都,資源一向並不缺乏。根據立法會的研究數據,本地慈善捐款升幅顯著,過去 10 年每年平均約有 2億港元,而根據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的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超高淨值 (Ultra-wealth holders) 個人及家族辦公室已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在這個優勢之下,我們如何推動更多協作,鼓勵同業一同聚焦逼切而重大的問題,對於提升整體的社會效益都有莫大的裨益。
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就需要推動社會創新的社群和平台,讓不同類型的公益領袖坐在一起,互相認識、學習,一同思考為我們的未來獻計,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黃展瑋
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 榮譽秘書長及公共事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