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濱海灣發展了解 新加坡 的填海之道

新加坡和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使土地開發面臨限制。話雖如此,新加坡政府的土地規劃完善,配合宏大的願景,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要應對未來50年的需求,對抗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長久以來,填海雖然能夠有效擴大土地資源,卻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發展的方法。新加坡以填海增加土地供應,並改善海岸環境以作土地發展,例如開發大量沿海地區和興建人工島,而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濱海灣 (Marina Bay) 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儘管填海為不可持續發展,新加坡政府仍然以不斷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填海土地有多項用途,例如商業用地、休憩用地、以及作城市綠化的功能。以 濱海灣 為例,濱海灣為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其中一個重大發展項目,站在濱海灣看不到密集的摩天大廈和喧囂擾攘的城市,反而能夠欣賞完善規劃的低密度建設和休憇土地,並為娛樂活動保留寬敞的休憩空間。該綠化空間被茂密的植皮覆蓋,有助遮蔭和調節微氣候,提供更宜居、宜人的生活環境。每逢傍晚,家人和朋友在此相聚,就像城市中的綠洲一樣提供舒適宜人的環境供市民休息和嬉戲,放鬆身心。在市中心建立綠化空間對居住環境以至整個社區起重大的作用,能夠連繫不同身份背景和種族的人之間的關係,作為娛樂、休憩和聯誼的集中地。香港應參考濱海灣的做法,預留更多公眾空間,確保大部份市民都能夠從大規模填海工程中受益。

此外,新加坡近年開始將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移至地下,以騰出空間進行填海和其他發展。在濱海灣,地下的公共設施隧道有系統地設置不同類型的公用設施,當中包括供電電纜,通訊電纜,水管,冷管道和廢物收集管。當中一些地下空間用以保留給未來的發展項目使用,例如區域製冷系統以對抗全球暖化下的高溫天氣。香港作為土地資源短缺的城市,應該參考這些例子,騰出空間作城市發展。

展望未來,新加坡積極將港口貨櫃設施重新安置到新填海區 — 大士,以騰出空間重新規劃南部海濱地區,這亦是香港未來開發土地的解決方法。將港口貨櫃設施重新安置仍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港口搬遷的可行性。同時,我們可以透過跟進新加坡港口搬遷的變化從而探討香港土地發展問題。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完備且具前瞻性,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不損又滿足後代的需要,做好準備面對未來的挑戰。還能夠平衡城市發展與居民生活的需求。新加坡決意採取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做法,有助減少對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

文:Cathy Tse, Cherry Chiang, Edward Wong, Ro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