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不是「派錢」,怎樣整合各界資源,善用社會創新的力量,是近年扶貧救急的新角度。在美國,早在2001年的時候就有大學生到社區收集剩餘食材,將其做成健康食品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並成立「校園廚房」。而在香港,亦有愈來愈多「社區廚房」的出現,與街坊共享資源,甚至善用閒置廚房發展「共享廚房」的食物生產模式,讓基層市民有機會經營小本食物生產生意,到底這種創新的模式是否扶貧的新角度,又能否有效推展呢?
根據 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整體貧窮人口為102.4萬及貧窮率為14.9%。貧窮問題日益嚴重,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香港貧窮問題,近年來政府亦設立多項措施扶貧,但情況並沒有改善。除了政府的援助以外,社創項目亦成為扶貧新角色,到底社創項目是如何幫助扶貧問題呢?
早前 AYF 在 香港電台 社區參與廣播服務 裏面就着扶貧新角度這個議題,就訪問了妳想煮意公司創辦人葉曉慧(丁丁)和陳偉堯(Yo)。他們共同創辦了這個社企,其社企是一個提供代購食材及即主送飯盒服務並提供即日送貨的網上平台,聘請基層家庭煮婦為客人挑選及採購食材,並將原材料經過洗、切、醃等程序後製成飯盒。其目的是為婦女提供工作機會,發揮他們的才能,並致力為婦女充權。
食物.社會創新.幫助扶貧
在大家的認知裏,食物和扶貧的關係往往是食物銀行,將自己多餘的食物捐去食物銀行,並由食物銀行向基層市民派發食物。但食物和扶貧亦能成為創造就業機會的模式,並令到市民亦能獲得健康生活,一舉兩得。都市人生活繁忙,加上家中環境普遍比較狹窄,導致我們煮食意欲大大降低。基層家庭,例如居住在劏房,可能連最基本的設施都沒有,例如廚房,導致要出街食飯,外出食飯可能會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所以丁丁和啊Yo創辦了妳想煮意,因為他們認為家庭主婦有多年的買菜,配搭食材,煮飯的經驗。這些經驗成為他們的才能,幫助那些沒有時間或者不懂煮飯的家庭。配對了他們,家庭主婦將食材加工,整成健康簡單的菜式,再配上運送服務,讓那些繁忙的家庭在自己家中亦能吃到溫暖的住家飯。
如何幫助婦女踏入職場
正如上面提及理想主義會聘請家庭主婦。因為社會的規限,家庭主婦往往成為負責家中大小意思的角色。並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踏入職場的難道難上加難。他們在葵青設立了工場,所以他們在公屋村內進行招募,邀請喜歡煮食的家庭主婦前來應聘。他們亦提供彈性的工作時間早上九點至下午三點,這個時間正正是他們的孩子上學後放學前這段比較空閒的時間。友善的工作時間能讓更多主婦踏入職場,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
婦女踏入職場往往充滿着不同的問題及現實限制,例如家庭原因導致失去機會。除了可以仿效以上措施以外,其他企業應該製造優良的工作環境及有線的員工政策。企業應該體恤更多負累的情況例如更有彈性的產假及其他假期,亦可以提供地方讓婦女帶他們的子女工作。
總的來說,這種社企的營運方式,不但讓婦女認可自己的能力,發揮所長,讓他們的能力在市場上白費,令她們生活質素提高。但婦女沖決其實有不同的形式,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才藝及問題,所以需要與不同的方法去幫助他們。有些人是擁有較好的廚藝有些人擁有出色的溝通能力,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去發展所長。亦有些人是因為家中的問題,這些需要我們的關心及幫助。透過社企我們不單止讓婦女亦有工作機會,亦能加強社區的共融及連結。
文:Sylvia @ AYF intern
「以上內容節錄自本會的錄音節目,均屬嘉賓訪問之意見,與本會立場無關」